首次线上培训已顺利完成 | 第九期危险废物管理与技术实务精英特训营 圆满成功 | 第八期危险废物管理与技术实务精英特训营 成都站——危险废物管理与技术实务精英特训营完成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资讯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 正文
 

140多吨医疗垃圾流入市场!起底医疗废物跨省“黑金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6-13  浏览次数:239
核心提示:从多地不同医院流出的肮脏的输液袋、尿袋,夹杂着医用手套、棉签甚至注射器和针头,被人加工成再生塑料原料,从湖南流向河北等
        从多地不同医院流出的肮脏的输液袋、尿袋,夹杂着医用手套、棉签甚至注射器和针头,被人加工成再生塑料原料,从湖南流向河北等地……
        6月5日,湖南省高院通报一起典型案例:法院一审认定有140多吨医疗废物和医疗垃圾在湖南省汨罗市古培镇一个隐蔽的农家小院内,被犯罪分子仇某等人碾碎后,销售给其在河北廊坊等地的“下线”。此案共有来自湖南、湖北、河北、江苏等地的12人因“污染环境罪”获刑。

1121121853_14971378276311n.jpg
案发现场照(照片由执法部门提供)

让办案民警不安的是,当这些犯罪嫌疑人落网时,有很多被环保机构认定属于“危险废物”和“有毒物质”的医疗垃圾或废弃物被其下线收购,加工成为难以辨认的塑料颗粒——蓝丙料,甚至有的可能已变成塑料制品流向市场。《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追踪半年发现,这条犯罪链条暴露出我国医疗废物的分类、回收、处置环节依然存在漏洞、安全隐患丛生。

医疗垃圾黑作坊:输液袋上针管还残留血迹被再加工
案发现场照(照片由执法部门提供)

收处现场触目惊心

在湖南省汨罗市古培镇杨柳村村民仇某家的后院内,几个戴着手套的“工作人员”正在对成堆的医疗废物进行分拣、粉碎。当这个“黑作坊”被警方和环保执法人员发现时,院里堆积着散发出刺鼻气味的医疗废物,从一些医院流出的输液袋渗出的药液在地面随意流淌,有的输液袋上还有未来得及拔下的针头、针管,针管上还残留着干涸的血迹……

1121121853_14971378280851n.jpg
案发现场照(照片由执法部门提供)

“这些人连口罩都没戴。”汨罗市环保局应急中心主任徐树立用“触目惊心”形容所见的场景。“这个黑作坊清洗医疗废物的废水经雨水沟直接外排,污染了环境,刺鼻的气味经久不散,引起了群众不满。”

医疗垃圾黑作坊:输液袋上针管还残留血迹被再加工
案发现场照(照片由执法部门提供)

2016年4月初,汨罗市环保局接到举报,说村里的仇某和几个人非法加工医疗垃圾。他们立即派出执法人员赶到现场,一举查获了50多吨医疗废物和医疗垃圾。

“黑作坊”有人对执法人员供述,他们从废品市场零星收购医疗废物,经过初步人工分拣、清洗、粉碎等工序加工再出售给下线牟利,这些东西主要用于制造塑料制品的原料。

汨罗市公安局治安大队民警任上夫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涉案犯罪团伙分工合作明确,犯罪链条横跨湖南、湖北、河北等地。

民警调查发现,罪犯仇某与“合伙人”霍某在未取得任何相关资质的情况下,在仇某位于古培镇杨柳村的住房后院开作坊,并雇用付某等人加工。作坊加工医疗垃圾与废物,基本不经过消毒处理。有办案人员说,这类作坊为了多挣钱,连感染性医疗废物如一次性注射器都拿来破碎后作为废塑料出售。有作坊工人交代,他们加工的原料中甚至曾有做透析用的尿袋,有的里面还存有病人的黄色尿液。他们加工的“产品”收购价格大约每吨2000元,分拣、清洗、破碎后,在河北廊坊的塑料市场可卖到每吨近5000元。因为利益空间可观,参与者甘冒风险。

受访执法人员说,在汨罗这个“黑作坊”下游,河北廊坊人高某等人是“大主顾”。这些人之间的交易,一单少则几吨、十来吨,多则几十吨。危险的塑料医疗废物和垃圾从湖北、湖南流入河北后,就被加工成了颗粒状的“蓝丙料”——蓝色PP再生料。至此,执法人员就很难再查到这些物质的最终去向。它们可能成为塑料管材原料,也可能成为在文化、娱乐、食品、医疗、材料、居室装饰等领域应用很广的“高透材料”,这令执法者深感揪心。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了解到,在此类案件中,执法部门查获的医疗垃圾往往大部分是输液袋、输液瓶等医疗垃圾,少部分是必须焚烧销毁的医疗废物。

 
53.6K
 

 

 
最新图文
推荐信息资讯
点击排行

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声明

无忧固废网 - 中国危废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 Copyright 2017 51gufe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备17037699号-1
顶部 帮助 微信二维码 底部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