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焚烧产生的热量用于发电或供热;通过“点对点”定向利用,让危险废物变身为“生产资料”……这些“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的有效环保措施,是江西吉安市永新县推动资源循环利用的生动实践。
“垃圾废弃物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永新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龙怡华表示,他们紧紧抓住“无废城市”建设机遇,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创新打造从源头到末端、从生产到消费、从预防到治理的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积极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探索走出一条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初秋时节,走进光大环保能源(永新)有限公司生产区域,环顾四周,厂区干净整洁,厂房窗明几净,地面一尘不染。这里空气清新,没有闻到一丝异味。
在吊机控制室,透过厚厚的玻璃可以看到,几十米深的垃圾池里堆满了生活垃圾。工作人员控制抓斗,轻松抓起数吨发酵后的垃圾投入焚烧炉。这些垃圾在焚烧炉里“浴火重生”,最终转化为电能,通过电网输送到千家万户。
“公司年处理生活垃圾21.9万吨,年发电量8721.38万千瓦时。”光大环保副总经理彭伟笑着说,“我们不仅消纳了生活垃圾增量,还将填埋场历年的陈腐生活垃圾挖出来焚烧,现在最担心的还是生活垃圾够不够‘吃’。”
“光大环保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辐射永新县、井冈山市、泰和县桥头镇、吉安县天河镇及敖城镇等地,区域内的生态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永新县发改委四级调研员马龙生说,截至8月底,该公司累计处理生活垃圾11.64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658万吨,上网发电量4340万度。
坐落在永新县工业开发区化工集中区的吉安巨联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永新县实施“变废为宝”、推动资源循环利用的另一生动案例。
漫步在化工集中区,一根根无缝管道从企业延伸而出,最终全部汇集至吉安巨联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永新唯一一家废有机溶剂精细化处理企业。
龙怡华介绍,“我们率先在全市开展危险废物‘点对点’定向利用试点,即在环境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将一家危险废物产生单位产生的一种危险废物,作为另一家单位环境治理或工业生产的替代原材料,推动危险废物闭环管理。”
“通过专用管道高效、安全转运危险废物,有效减少了转运环节,提高了处理效益。”巨联环保副总经理欧阳苏君说,他们将DMF废液资源回收处理周期由原来的平均4天缩短至现在的平均2天,处理效益提升至99%。
“经过处理后得到的DMF可以循环利用,DMF每吨最少8000元,企业一年可节约成本40万元至50万元,同时还把困扰企业已久的环保问题解决了,这样的好事,谁不来呢?”对企业发展前景,欧阳苏君十分看好。
近年来,与巨联环保合作多年的“伙伴”纷至沓来,安阳防护、钇鑫祥、讯达等规模企业落户永新,推动原材料供应、超纤企业生产、废水处理循环式组合,构建“资源—产品—回收—再制造”循环利用体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圈。
随着产废企业不断加入“点对点”定向利用链条,巨联环保又追加投资21亿元,启动技改扩产项目,将年处理废有机溶剂量增加到了75万吨。
在永新县工业园区,“一企一管”工程成效显现,让污水变为清水。
曾经,污水排放一直是令企业烦恼、让生态环境部门头痛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园区投入资金3133万元,实施“一企一管”工程,通过“一企一管”,将各企业的污水引入园区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
“过去,排污管道铺设在地下,隐蔽性较强,偷排漏排看不见,查处难度大。”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李伟云说,“如今,深藏地下的排污管道‘弃暗投明’,走上‘高架桥’,实现污水排放明管化、可视化。”
在污水治理末端,园区建设了智能化污水处理厂,为每一家企业独立安装一个智能化远程自动切换阀门,然后统一接入智能化监控系统管理,24小时在线监测各企业的污水流量、氨氮、总磷等数据指标,有效地防范和遏制水污染事件发生。
“一旦发现污水超标排放,智能化监控系统立马预警,自动远程关闭该企业的排污阀门,倒逼和推动企业完成污水排放预处理,确保水环境安全。”园区污水处理厂负责人曹文龙表示,目前,“一企一管”工程已经覆盖园区全部企业。
如今在永新县,还有不少“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的精彩故事正在上演。龙怡华表示,未来,永新县将加大投入,科技赋能,深挖资源循环利用潜能,让企业在绿色发展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