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流出“内鬼”相助
汨罗市公安局政工室主任王云介绍,这起非法处置医疗废物和垃圾案牵涉甚广。汨罗市公安局成立由治安大队牵头的专案组,通过前期走访调查与对仇某的审讯,专案组民警掌握了犯罪嫌疑人的窝藏点。
历经半年,民警奔赴湖南郴州、湖北宜昌、广东佛山、河北廊坊、江苏宿迁等地,将十多名犯罪嫌疑人抓获,但还有多人在逃。
多个现场缴获的赃物显示,很多输液袋、血液袋、药瓶等来自湖南湘潭、株洲、衡阳、郴州及湖北远安县、襄阳市等地医院,且绝大部分为公立医疗机构,很多还是三级甲等医院。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追踪获悉,多地公立医院物业公司、保洁公司涉案。
任上夫介绍,2015年10月份以来,犯罪嫌疑人戴某多次从怀化市一家大型医院物业人员手中低价收购混合有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针头等的输液袋,并请人在医院就地分拣后运回自家的收购点,再转手卖给下家,累计重达几十吨。类似的情况,还涉及湖北宜昌市一家大型医院,其交易量累计也有好几吨。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多家公立医院蹲点调研发现,按要求,医院各科室会按照相关规定先对医疗垃圾分类,再送往专门的储存室存放,医疗废物和可回收的垃圾都会分门别类地存放好,然后交给有资质的专业公司清运。但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医院“默许”医院护工、物业人员倒卖医疗垃圾,已成为“潜规则”。
湖南省一家二级甲等医院的知情人士透露,公立医院的医疗垃圾由物业公司分类、存储,联系专业公司处置,但是,物业公司是否会将医疗垃圾全部交给专业公司处置,就看“老板的良心”。一些物业公司管理护工、保洁员的负责人,往往成为了医疗废品回收员拉拢的“关键人物”。
“在有的县级医院,医院给护工、保洁员每个月的工资不够,就默许他们将输液袋、药瓶等医疗垃圾当废品售卖。同时,医院要自负盈亏,与其出钱请专业清运处理公司销毁医疗废物,不如让护工处理,卖掉当补贴。”一位县级医院相关负责人说。
“我们还发现有血液中心的输液袋流出来。”任上夫介绍,仇某加工的医疗垃圾和废物中还有不少输液袋,上面有湖南某血站标识,因涉案人员在逃,这条收购链的运作模式还不明朗。
办案民警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除了医疗机构流出医疗废物,还有部分医疗废物是从一家环保公司流出的。
一位办案民警介绍,2016年2月份,犯罪嫌疑人雷某平从刘某(在逃)处收购混合有使用过的一次性输液器、一次性注射器、棉签、医药手套、使用过的输液袋4.88吨,后转手经吴某卖给了仇某。
这名办案民警透露,刘某等犯罪嫌疑人取得的医疗废物和医疗垃圾来自一家环保企业,而刘某是这家公司的负责人。
一位警方知情人士透露,这起案件牵涉面广,案情复杂,尤其是牵涉多省的医疗机构、企业和社会闲散人员,调查难度很大。相信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还会有很多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医废处置亟待补“漏”
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医疗垃圾必须先在医院进行分类,其中5大类医疗废物必须送往具有资质的医废处置中心焚烧销毁,而输液袋、输液瓶等医疗垃圾则可以进入资源回收利用市场。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环保部全国统一规划的省级危险废物处理项目——衡阳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看到,医疗废物被专门车辆运进厂区后,经过134摄氏度左右、40分钟高温蒸煮处理,经实验室灭活检验分析达标后才能填埋。为了避免填埋物“二次流失”,未来还可能被送往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焚烧。
徐树立说,由于具有急性传染、潜伏性污染等特征,医疗废物处理必须高度谨慎。若处理不当,容易成为医院感染和社会环境公害源,甚至可能成为疾病流行的源头。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医疗垃圾回收、运送、处置等环节乱象丛生、隐患重重。
一是,部分医院医疗垃圾分类工作缺位。环保部门例行检查发现,一些医务人员没有将尖锐性医疗废物(如针头等)、具有毒性的医疗废物与一些可回收的医疗垃圾分开,分类工作仍不到位。
此外,目前很多大医院委托保洁公司或物业公司进行医疗垃圾处理,因利益驱动、素质参差不齐、对法律法规不了解等原因,一些保洁人员不愿费力进行分类处理,甚至可能故意将危险的医疗废物掺杂到医疗垃圾里,以增加卖出去的医疗垃圾的重量。二是,清运、处置环节监管漏洞凸显。湖南省人大环资委监督处处长刘帅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不少偏远地区的县城医院、乡镇卫生院,由于医疗垃圾往往需要收集转运到市一级的医废处理中心,处置麻烦,这些医院就容易把医疗垃圾混入生活垃圾中倒掉,或偷卖给来收医疗废物的“黑作坊”。
湖南卫计委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如今一个人口大省有几万家医疗机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监管的医院存在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监管不可能做到无死角。
针对目前医疗废物在“黑市”出现屡禁不绝的现象,受访专家建议加大惩罚力度、完善设施配套、强化监管。
首先,建议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改变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状。刘帅表示,《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对一般医废处理违法行为的处罚较轻,法律处罚威慑力相对较小。
中国环科院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研究所所长王琪建议,加大处罚措施,提高违法成本,强化医疗机构领导管理负责制,倒逼医疗机构主动作为,防堵漏洞。
其次,完善医疗废物处置的基础设施配套。刘帅介绍,目前多地县乡一级都没有医废处理中心,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处置成本高、效率低,医疗机构、转运企业缺乏动力进行正规处理。
再次,健全监管部门工作联动机制。《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调查发现,医疗废物在分类、清运、处置环节漏洞丛生,而环保、卫生等部门对医疗废物回收处置的监管仍存在“各管一头”的问题。
“医疗废物还在医院里时,由卫计部门负责监管,出了医院大门,就由环保部门监管。这要求环保和医卫部门必须加强联合监管,建立联席制度,堵住环节漏洞。”刘帅说。
王琪等受访专家认为,执法部门必须调查清楚涉案医疗垃圾倒卖利益链条,追究责任,找出漏洞,排查隐患。尤其要从源头上进行把关,确保医疗垃圾和医疗废物不违规外流进入市场。
此外,公安部门在调查案件时发现,医废的“产业链”上下游范围较广,往往涉及到不同的地区甚至多个省份,一些地方对医废问题不重视,对当地企业包庇纵容导致案件难以顺利调查,应加强全社会尤其是政府部门对医废问题的重视,让其无处容身。
最后,还应进一步规范对可回收医疗垃圾的分类和处置方法。多位受访专家认为,由于医疗废物非法流出对环境、对普通消费者的健康威胁都是巨大的,建议严格控制其回收利用,提升可回收利用的医疗垃圾的划分标准。同时,建议进一步严格管理医疗垃圾回收流程,对其回收主体、再生产主体进行筛选,实行特许经营,并规范其分拣、清洗、利用等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