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下沉期间,地方、企业竟想方设法摸督察的套路。比如利用微信群锁定督察组车辆位置,将督察组车牌号在企业间流传。又如以“这里已经整改过了”为说辞,诱导督察人员信以为真,企图让相关环境问题蒙混过关。
从报道中可以看出,这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对自身存在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是心知肚明的,为掩人耳目,只能通过摸督察套路,以便“下有对策”。殊不知,纸是包不住火的,有了“高分系列”卫星遥感监测、无人机航拍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助力,在黄河湿地保护区的核心区内建设鱼塘、企业利用雨水池将污水排入农田等问题,根本无所遁形。
工作重心原本应当在高标准完成环境问题治理方面,但有的被督察地区现在却用在了应付蒙蔽上级督察检查、与下沉督察人员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上,显然把力气用偏了。如此迎检的怪现象,是相关地区、企业急火攻心、气郁神伤,患了治污不作为又怕问题败露的心虚邪病。
既然是病,就必须得治。笔者以为,与其怀揣病态心理,倒不如借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之机,拿出勇气,敞开心扉,深入反思过去有没有真重视真行动,发现弱项短板,承担起应负的责任。相关地区和企业务必要把治污的苦功硬功用在平时,把系统化治理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推动绿色发展的根本。问题消灭得越彻底,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得越快越明显,迎接督察的底气才能越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