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危废处理行业起步较晚,且前期行业管理发展较慢,从1990年开始起步,到1996年初步形成相关管理体系,2008年发布《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探索过程。事实上危废处理行业也是从“十一五”期间进入发展快车道,相应的国家出台了多部政策法规,从发布密度可以明显看出行业发展在加速。
危废处理涉及到的领域十分庞大,对于企业处置技术非常高,从焚烧,到化学置换,到化学洗涤,拆解,到蒸馏,干化等。目前业内没有能能完全覆盖名录下类别的处理公司,而对能覆盖大部分类别的公司需要具有的处理技术的要求十分高,行业进入门槛十分明显。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全国1500多家具有危废处理资质的企业的处理类别和能力。结果显示,全国62%的企业仅能处理1-10种危废品类,而能处理25种以上危废品类的企业仅占1%。从处理量上来看,处理能力达到1000吨/日的企业仅占0.3%。
危废处理行业是一个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型行业,纵观世界各国危废处理行业的发展历史,环保法规越健全、环境标准与环境执法越严格的国家,危废处理行业也就越发达,并且也就拥有越多的在国际市场占有优势的技术。
总体而言,中国在危废领域的立法不超过10年,最近5年开始趋严,最近2年的两高司法解释和新环保法颁布成为行业加速发展的重要催化剂。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危废处理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工业危废产生量达到4220万吨。大部分地区的废物产生和持证单位可以确定合规达标的处置能力不匹配,造成大量危险废物遭非法处置。可见危废处理率被高估,我国危废处理缺口比较大,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此外,国家将危废污染防治工作作为环境保护的重点领域。有关危险废物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也在近几年间陆续发布,加速推进了危废处理行业的发展。
根据环保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工业危废产生量达到4220万吨,同比增速达16.13%。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计,未来5年我国危废处理行业将保持15%的复合增长率,将由2015年的4220万吨增加至2020年的8488万吨,将有一倍的市场空间。按照危废平均处置价格为2200元/吨测算,2016年危废处理市场空间超越千亿规模,在2020年达到1867亿元的产值。
工业固体废物产量和产值估算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由于危废的高危性、复杂性,危废项目设计、建造、验收各环节均较繁琐,且项目审批需上报到环保部,另外对资金量也有一定的要求,这些都注定了行业的高壁垒。
危险废物处理设施一般需要大额初步资金投资。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相关资料,总容量为30万吨的填埋处置设施通常需要约人民币1 亿元的初步投资。此外,危险废物处理项目的建造周期一般较长,介于三至五年。由于初步资金要求高,行业参与者需要拥有大量资金及优秀的融资能力,以进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