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认为,在中国过去30年的改革中,政府的改革更注重在市场侧,造成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足,没有统一的公共产品市场的建设。
“在中国有一个很大的误区,认为公共产品就是官办官管,如何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参与感,制定公共产品监管的统一标准是我们面临的问题。”他说。
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焦小平认为,在2013年以前,中国的PPP主要解决市场化表外融资问题,但对公共产品供应链管理方面,并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
2013年以后,按照中央深改办的决定,由财政部牵头进行市场化的解决方案;2014年把PPP提升为公共产品市场社会化的解决方案,焦小平介绍称,这里面有几个核心要素:一是必须平等合作,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因为社会市场比政府做得更好、更专业、更富有创新能力。
二是必须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反对所有制的歧视、反对任何歧视,让有能力的人成为最有可能胜出的人。
三是PPP不是免费的服务,必须要解决对价问题。将政府的预算资产和社会资本进行对价,引进充分竞争、平等合作、全生命周期管理、事后付费这些核心的概念。
据焦小平介绍,经过三年的改革,中国各级政府目前已经提出13万亿元规模的拟PPP操作项目,其中近3万亿元已落地。2013年以前,中国的PPP支付结构中,使用者付费占90%,目前政府付费和混合付费已经占到70%,已经在撬动投资、稳增长、调结构过程中发挥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