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线上培训已顺利完成 | 第九期危险废物管理与技术实务精英特训营 圆满成功 | 第八期危险废物管理与技术实务精英特训营 成都站——危险废物管理与技术实务精英特训营完成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资讯 » 新闻动态 » 地方新闻 » 正文
 

生活垃圾场如何变身城市“绿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1-28  浏览次数:223
核心提示:生活垃圾场被视为城市伤疤,如何华丽转身,变成城市绿肺?成分复杂、污染严重的垃圾场土壤,如何顺利脱毒?第十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
 生活垃圾场被视为“城市伤疤”,如何华丽转身,变成城市“绿肺”?成分复杂、污染严重的垃圾场土壤,如何顺利“脱毒”?

第十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就把武汉城区一座大型生活垃圾场改造成园林公园,成为探讨破解垃圾围城的一个观察样本。

在武汉园博园北广场处,游客透过玻璃墙,能够清晰地看到各类生活垃圾填埋的横断面。这个横断面与绿树成荫的园博园景观形成鲜明对比。 

武汉园博园200多公顷的园区,四分之一在两年前还是大型生活垃圾填埋场。

这个地处武汉城郊结合部的垃圾场,曾是武汉城市环境恶化源头之一。运行17年后,这里形成了长约1300米、宽约350米的堆体,相当于60个足球场大小,垃圾量超过500万立方米。 

园博园建设前期,记者曾多次探访现场。当时,尚未处理完的垃圾场内尘土飞扬,翻开的垃圾泥土夹杂着各色塑料袋、砖石块,空气中弥漫着酸臭味……

如今,垃圾场已华丽转身,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生态景观带,栽植苗木近5万株,绿化面积达到176公顷,形成“绿肺”。 

据测算,园博园每年可吸收烟尘6.35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还能有效减轻噪声污染,降低地表温度。

经过精心设计,垃圾场里的废桩头、旧轮胎、老枕木等废弃物料,重焕生机。废桩头用来做装饰花坛和景观坐凳,旧钢筋材料制成多种公共艺术作品,上百万方城市渣土用来就地堆山造景。 

从环境恶化的受害者,转变为生态修复的受益者,园博会的大胆探索也让武汉市民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积极参与到城市绿化与生态保护中来。 

园博会的大胆探索,不仅受到不少国内外环保组织与专家的认可与肯定,也获得众多游客纷纷点赞。不久前,武汉市因园博会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项目,获得“C40城市气候领袖群第三届城市奖”。 

武汉园博园垃圾场生态改造顾问、华中科技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陈朱蕾说,各类生活垃圾混杂,容易化学反应产生沼气、渗滤液,危害大、隐患多,“稍有不慎,后患无穷”。

最初,园博会筹建方也考虑过当前垃圾处理普遍使用的“挖、筛、烧”三种方式,但都因难以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而被否决。经过反复验证,筹建方最终确定综合使用“好氧修复”与“封场治理”两项技术。 

“‘好氧修复’与‘封场治理’,可以形象地理解为‘吸氧’与‘包饺子’。”武汉园博会建设指挥部规划设计部负责人杨念东说,“好氧修复”是利用鼓风机把新鲜空气注入填埋时间不长的垃圾堆体深处,使垃圾“吸氧”后加快降解速度。

“封场治理”则是对降解较为稳定的垃圾区域,利用垃圾场底部防渗粘土层,与垃圾山表面的防渗膜,像“包饺子”一样,把垃圾层层包裹起来。

据悉,金口垃圾场数百万立方米垃圾,污染物若靠自然降解,至少需要30年,全部外运成本高达10亿元。采用“好氧修复”和“厌氧封场”相结合的处理方式,仅用两年时间就消除环境和安全隐患,而且只耗费2亿元。

 
53.6K
 

 

 
最新图文
推荐信息资讯
点击排行

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声明

无忧固废网 - 中国危废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 Copyright 2017 51gufe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备17037699号-1
顶部 帮助 微信二维码 底部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为好友